今天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如何让孩子在博物馆中有所收获,是本篇“育儿启示录“想解答的问题。昨天看了台湾著名博物馆设计师林志峰写的一篇文章,他特别强调带孩子逛博物馆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策展思维”。
一个展览如果太平铺直叙了,就会缺乏创意。他说,博物馆的每一个展览其实也是在“讲故事”,像写文章要有起承转合一样,博物馆的布展也要有策略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从何开始谈起。孩子去博物馆、去看展,不妨引导他们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是博物馆馆长、你是策展人,你会怎么做?策展有创意在里面的,创意背后也有目的。
培养孩子的“策展思维”,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策展,是一种讲故事的思维,布展也要讲究“叙事性”,讲故事,就是教你做规划,要找到一个最好的、讲故事的方法。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能力和素养,应该从小就学。
因为是从事博物馆的研究设计,林志峰经常要去英国,而他的儿子一到暑假就会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念summerschool。
英国人认为孩子不能超过两个月还不放假,而一到假期,就是英国的各个博物馆展现能量的时候了。
英国所有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每年2月份也是英国博物馆最热闹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带孩子走进博物馆,把博物馆当做孩子课外教育的一部分,即便只是带孩子看一幅画,也会要提前做一些功课:故事、背景、历史知识等等,还要准备怎么启发式提问。
“儿子小时候三四点就放学了,我带他到国家画廊里面。每次只看一幅画,明后天再去看另外一个博物馆。比如到科学博物馆,我也不会整个馆去看,就只看一个数学厅。现在很多人,每次去博物馆都要买一张门票,为了划算,就一直看,其实这样反而是效果不好的。”林志峰欣喜地发现,由于儿子从小就看很多博物馆,所以儿子的很多知识,都正来自这种体制外的教育。
有人说,要了解一所城市,首先要应该走进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因为她就像一本书、一台相机,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
我们带孩子逛博物馆,当然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所收获,如何能让孩子爱上博物馆,在博物馆中有所收获?最重要的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选择他感兴趣的场馆或者展览。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感兴趣,他会自发地去探索,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真正的学习就发生在自发探索和思考中。
如果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那么家长就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馆,用你的好奇心去影响孩子,因为你的思考也会给孩子启发:从一个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延伸出这么多的学习机会。
因为感兴趣自发主动地学习,才能够让孩子有收获。如果只是被动灌输,那去博物馆也只是所谓“开阔视野、多学知识”,对孩子而言不过是匆匆掠过历史文物,没有深度的思考,那对提高一个人的思维和能力并无益处。而思考能力才是孩子们真正能站稳脚跟,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懂得欣赏艺术作品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有机会能够亲自去实体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艺术氛围,对于孩子而言,当然会是非常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