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真是一座温柔的城市,这样的世界温柔至无需闯荡,让人想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太爱这欲雨非雨、乍湿还干的四川天了,熏熏的从早逛到晚,夜深了,还坐在锦江岸边,看两岸灯光倒落在江面……
从不少文人作品中可以看出,成都确实是一个特别诗意、特别有文化的地方。那么,生活在成都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今日荐书主题
成都生活的印象
↓↓↓
成都
最富诗意生活的城市
花香
范石湖《成都古今记》指出:“艾子,茱萸之类也,时正绿,味辛。蜀人每进酒,辄以艾子一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艾子”为蜀方言,也就是艾草,散发着淡淡香味。
↑图据图虫创意
玉兰、海棠、梅花、桃花、桂花、李花、芙蓉……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的花朵。住在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去植物园、去望江楼公园、去浣花溪、去塔子山,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驯化、培育这些美丽的植物,是人改造美化环境的历史,用文字记录这些草木,发掘每种花卉的美感,同时也是人在丰富自己的审美。
↑图据红星新闻
著名作家阿来专门写了一本关于成都草木的书集——《成都物候记》,这不是纯粹科普意义上的观察与书写,虽然包含了一些植物学最基础的知识,但稍一深入,就进入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杜甫、薛涛、杨升庵……几乎所有与这个城市相关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对这个城市花木的赞颂。
↑图据成都极美小分队
茶香
成都人喜香,这种导向更为集中地体现在饮茶方面。
↑图据成都极美小分队
流沙河先生回忆20世纪50年代成都布后街2号的老院子,他记载说:第三进庭左侧两棵树,一棵老树是珠兰,拱把粗了,暮春花发,淡香不俗,清韵有格,每日午后,定有一位茶商挟持黑布雨伞数柄来此,撑伞倒置树下,让那芥子似的珠兰因风自落。
↑图据成都极美小分队
如今,珠兰花茶也很常见,成都各色茶店均有出售,待在成都,当然要去茶馆里泡着啦,一朵两朵茉莉小花,冉冉浮开茶面,不去喝,清香就沁人心脾。
烟火味
成都的街道数以百计,若以古雅和诗意而言,则莫过于琴台路,当代琴台路的设计者如此独具匠心地将那上千块拓印着汉砖画像的花岗石铺成道路,看看上面那洒脱的线条和简洁的图案,两千年前汉代成都人的生活,就这样真实而直接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图据图虫创意
“凤兮凤兮归故乡,翱游四海兮求其凰”。入夜的琴台路是灯火的海洋,也只有在如此这般状态下,我们才会回忆起自己与一座城市的往事,这些记忆中的温柔部分,有生命的城市是不知疲倦的,它永远提供着上演喜剧和悲剧的舞台,在这些喜剧和悲剧中,一个城市和一条街道便有了一种叫做文化内涵的沉甸甸的精灵。
↑图据图虫创意
很多人探求成都生活的秘密所在,其实,成都时间是这种秘密的核心。洁尘在她的文字里写道:我想我一直离不开成都,跟令人放松的成都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种特别的时空感觉,跟空气一样,待在里面不觉得,离开了就受不了。
↑图据成都极美小分队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观音阁后街的龙抄手、西安北路的跷脚牛肉、曹家巷的最牛苍蝇馆子……如果说窗含西岭千秋雪留住了我的心,那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成都,是那么真实地留住了我的胃。青年作家七堇年说过:带上你所爱的与所恨的去那儿吧,因为那里就是人间。
文化味
天府文化厚植优势,成都正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擦亮“三城三都”品牌,成都骨子里就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
年11月1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在杜甫草堂博物馆浣花园林区正式启幕,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部分诗歌刊物主编,就“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巴蜀文化、传统资源与新时代创造”等主题,在成渝两地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成都是诗人之城,也是艺术家之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诗人一直占据当代诗歌的重镇,同时也形成了成都独特的文化氛围。
↑图据
嘉楠眼中的成都这里有一群文化人
他们爱自己的城市
他们不愿或很少到别的城市去生活
这种深爱往往让他们拿起笔来
深入研究这座城市的过往
从而,当下与过往对接
让一座城市的文脉得以形成
↑图据成都极美小分队
城市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城市”
所谓诗意城市
就是任谁看了都想去品味
它独特的美感
而成都
正是这样一座“诗意城市”
成都生活的印象,有你喜欢的吗?来这本书里寻找答案。
《锦里风流:成都生活的印象》由22位知名作家执笔,从成都生活的印象入手,讲述成都故事、成都生活方式,诠释成都这座城市的天府文化气质。
在这里,你可以听流沙河讲什么叫文化,葛剑雄是如何保存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阿来告诉你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王笛给大家讲老成都的娱乐生活,七堇年的“人间成都”以及蒋蓝的“成都是中国最富含诗意的城市”……
文案
黎孟
原标题:《节日荐书③:成都生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