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隔不断中秋情,馆藏故事与侨胞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www.xxzywj.com/

年9月16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主任陈永升展示一幅馆藏画作《中秋拜神》(年)。(图片来自华舆)

华舆讯中秋将至,疫情阻隔,华侨华人不能回家乡过中秋怎么办?记者走进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透过馆藏藏品与侨胞一起分享“馆藏”中秋故事。

“每逢佳节倍思亲”

香港打工的黎南辉于年中秋节前夕写给母亲的两封信件。(图片来自华舆)

“儿在十八号寄返苏打粉及杏仁。又在二十号寄返猪油渣及咸鱼仔。又在二十六号寄返月饼四个(系五仁莲蓉月)(亦有铁罐载的)。以上三次寄返食物时希收到时早日回信示知为盼……”在香港打工的黎南辉年8月29日和8月31日,中秋节前夕给自己的母亲寄去月饼等礼物,以及两封信件。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主任陈永升介绍,该馆馆藏中,有多封黎南辉在香港打工时寄给居住在广东江门母亲的信件,其中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较为集中。黎南辉在香港小杂货店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英语,日子过得很辛苦。他将赚来的钱,购买生活用品、食物等寄往家乡。

黎南辉提到:“昨年无月饼送与母亲,今年补数了,好笑吗?望大人笑纳,欢度中秋节,孩儿失陪了。”

在上一年()黎南辉的家书中,足以见到其生活艰辛:“光阴如箭,转眼已过中秋,香港此地正是‘少人快活多人愁’好似我一样命运之人多极了,环境不好,只有靠自己向环境抗战吧……儿不孝,未能侍奉膝下,请大人诸多保重,生冷食物勿多强食以免胃病复发……”

陈永升在研究侨批中发现,华侨华人走出家门在外务工非常辛苦,他们大多数时候报喜不报忧,但是中秋这个团圆节日中多少会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和惦记之情,以及诉说心中的苦闷。

据了解,黎南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由香港前往美国,在美国期间又继续学习会计等专业,而后又前往加拿大,他寄往家中的生活费数额不断增加。

海外过中秋:晚会增了公益情怀

“现在新冠疫情还没有消退,旧金山大部分华人已经打了疫苗,戴上口罩,外出就餐时,保持安全距离等。”现定居在旧金山的美籍华人林凯斌介绍,中秋节是华侨华人除了春节以外,最为重视的节日,大部分家庭还会保留吃月饼的习俗。现在一盒(四个)月饼约30美元。

现定居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李想向记者表示,每年中秋和国庆当地华侨华人会举办联欢会,欢度佳节。“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办法聚到一起,只能通过线上的形式,表演庆祝,节日氛围有所影响,但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惦念之情不会改变。”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当地华裔家庭还会保留。在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我们也愿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李想介绍,在家庭里首先会共同分享一块月饼,表示团聚的意义;通过连线的方式与中国国内的亲人互致问候。

澳门广隆饼家月饼广告纸。(图片来自华舆)

越南堤岸水兵街“中汉酒家”的宣传广告单上刊登着,售卖中秋月饼的品种与价格。(图片来自华舆)

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长河,从博物馆的藏品中人们也可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购买月饼,参加中秋晚会等。比如,在一张越南堤岸水兵街“中汉酒家”的宣传广告单上,刊登着售卖中秋月饼的品种。比如冰皮肉月、银河月夜、莲蓉酥、五仁甜月等。陈永升提到:“广告上提到的‘月光饼’叫法非常具有广式风格,销售月饼也透着浓厚的广式口味特色。”

印有年洛杉矶唐人街中秋晚会,为美国援华联合会募捐活动照片的明信片。(图片来自华舆)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张旧金山华埠商人协会“庆中秋”专刊中,详细介绍着年9月18日—19日在中国城举办的旧金山中秋庆祝活动,内容包括娱乐表演,特价商品展卖、餐食、参与演出人员等内容。

“庆中秋”专刊中还提到,旧金山华埠中秋会最早是从年开始举办的。当时华埠社区正因年LomaPrieta大地震严重损毁了被视为华埠交通命脉的Embarcadero高速公路。为了吸引因这条主要交通命脉损毁而日渐流失的观光客,当地商家举办了第一次中秋街会。

最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旧金山华埠中秋会都伴随着公益捐款和慈善活动。比如在“事件”过后,旋即举办的中秋晚会,是当时旧金山在那场悲剧过后所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协助募集了善款捐助美国红十字会来帮助受害者。

“参与当地慈善活动,在华侨华人群体中拥有广泛的共识,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互助合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更好融入当地生活。”陈永升表示,“东方遇到西方,传统与现代交融,海外华侨华人以特有的方式融入当地,欢度中秋传统佳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