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清华经管学院教授宁向东讲“出国”。
他认为孩子出国,最主要的是形成“世界观”。
顺着这条思路,这位教授给朋友家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提了四个具体建议:
1.不要想着省钱,多请同学吃饭。
2.不要怕逃课
3.不要想着自己是管理专业的
4.不要太功利,老想着什么有用、什么没用......
他朋友家的孩子是清华本科生,天分好,考试能力强,家风也不错,
所以支持他“看世界”,先去欧洲一个整学期,
然后再到美国一个夏令营,找个名城的学校,学些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课程,
要旅行,与人交谈,到处看,不怕花钱。
不要让你的视野限制你的发展。
用博物馆了解世界文明。
年轻人要打破常规,敢于离经叛道,敢于用青春赌明天......
留学听着是不是很有道理?
但这里混淆了两件事情,那就是出国“读书”跟出国“看世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也不可能成为一回事儿!
我给你讲4件事。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教授问一堆留学生你们喜欢美国的什么?
当时就有一个站起来说喜欢美国“咖啡”“博物馆”“空气”之类的。
于是教授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办个旅游签证?
读书不是旅游,而旅游就是看世界。
国外的博物馆的确很优秀,国外的历史也值得研究。
但大部分书上都有记录。
任何一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都有关于欧美古代文明的“课外书”,
看书绝对比你去博物馆了解得多,还都是博士讲解。
当然,看你打开的是哪种眼界,
如果不求甚解的话,那我觉得比起博物馆,商场更值得逛,
因为流行设计、品牌、消费观、物价,书上没有,而且一目了然。
当世界摆在面前,能看到什么,又能学到什么就造就了人与人的差距。
据艾伯林基督教大学(AbileneChristian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鲍勃·麦考尔文(BobMcKelvain)的统计:
一章书大约单词左右。
以英语为母语者的/分钟速度统计,读完一章需要一个小时。
上五门课,每周每门课阅读量是两章的话,则仅仅把书读完就需要10小时。
如果是一个以英语为非母语的人,把书看完,甚至看两遍三遍还要查单词,那么可能二三十个小时才能勉强把书看完
(全职工作的时间是40小时),就不要说写作业了。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学需要看托福成绩或GRE成绩。
不然的话,进来容易,过程中会被拖惨。
读书必然辛苦,看世界倒是大可不必。
交流学者来美国不做学术交流的大有人在,以前我很不理解,
既然学术交流不就是要把国外先进的思想技术带回国吗?
看完清华教授的这番话,我茅塞顿开。
且不提国内教授们的英语能力,
至少交流学者没有工作的压力,也没有写作业、做案例、考试的要求,
所以“学者交流”变成了“看世界”,
在头衔之前还加了一个“在国外四处访问”。
按照如此交流学者的境界,
比尔.克林顿在自传里应该写当年到英国去过哪些博物馆,
见识过什么路人甲。请谁吃过饭。
而不是写在牛津大学学到的知识,
以及牛津教授的思想和治学态度。
把读书当成看世界就是不务正业!
不管你是为人父母,还是莘莘学子,希望你看到这篇文章能够理解出国“读书”跟出国“看世界”不一样。
也希望有经费去国外交流的专家学者们能够多理解国外大学的先进思想和治学理念,与国外专家教授多交流,而不仅仅是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