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一段历史,平原博物院里的历史是属于新乡的。别的地方大多以地名来命名博物馆的名称,而新乡则选用了“平原”,同样也是一个地名,它代表的是新乡曾经的辉煌。年8月国家设立平原省,省会就设在新乡,由中央直接领导,年11月存在了三年的平原省被撤销建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新乡人的心目中,“平原”情节一直都在,所以新乡到处都是用平原做招牌的商铺或者单位。新乡博物馆叫“平原博物院”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平原博物院也的确继承了原平原省博物馆的衣钵,馆藏量相当惊人,据说在河南仅次于河南博物院,排名第二。但是在很多场合来自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博物馆都说自己是河南馆藏第一,所以排名这样的事情的确没有办法公断。只能说明馆藏比较丰富。
打水印的时候没有搞清楚,是叫“平原博物院”而不是“平原博物馆”,但因为工程量太大,而且“博物院”和“博物馆”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这里也就不再返工了。
平原博物院超乎寻常的大,不但有按年代编排的展厅“牧野华章”,还有几个常设的专题展馆,其中陶瓷馆、青铜器馆和佛像馆在前面都已经讲过了,在这里把体系性的“牧野华章”按年代顺序捋一捋。
在中国随便一个地方,只要发掘几乎都能挖到石器时代,牧野华章的开篇就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但是这些原始文物我怎么拍都拍不好,所以就一笔带过。
在平原博物院里,“牧野”是另外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代词,指的就是新乡地区,是新乡的别称。但在历史上,这个名字是相对于殷都朝歌而言的。位置大概就在现在新乡的卫辉市。当年周武王与商纣王一局定胜负的战争就发生在这里,史称“牧野之战”。
在历史上,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而牧野地区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所以出土的文物当中,商朝的青铜器显得格外有分量。
青铜器都是国之重器,如此多的商代青铜器扎堆出现,不得不说,这片土地的厚重。
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商朝的文物大多来源于同一个地区,就是新乡的辉县,而新中国考古第一铲也正是在辉县,记得不错的话应该是一个叫琉璃阁的地方。
这件玉器同样来自于三千年前商代,有一段时间成为了网红,被称为古代的“小猪佩奇”,其实人家并不是猪,而是猫头鹰,在古代被奉为猛禽。
这个象尊个人认为比青铜器和玉器更有意义,因为它的材质是白陶,而且形态逼真传神,像极了从后世穿越过去的艺术品。
武王伐纣后,大肆分封诸侯,牧野地区就成了卫国的封地,后来进入了春秋战国,天下大乱,这里成了群雄逐鹿的主战场。
两汉时期新乡地区跟随大形势同样是一片繁荣盛世,人丁兴旺,社会安定。
发掘出土了众多的汉朝墓葬,出土的文物丰富多彩且情趣烂漫,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墓葬里的陪葬明器,反映出了汉代的现世图景。
特别是出土的陶楼和猪圈,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证明了在汉朝我国已经掌握了很高超的建筑建造技术。
不得不吐槽的是,平原博物院的标识的确有些混乱,可能是专家也拿不准年代,有的标注的是“汉”,有的则是“西汉”和“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就更简单了,三国就是打仗,晋朝在避世,到了北朝一面杀伐,一面信佛。
隋唐之时修建了大运河,而新乡地区处于大运河的卫河段,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说到隋唐怎能不说瓷器,隋朝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这个罐子看着也的确是白色,可它却是青瓷。
到了唐朝自然就是“唐三彩”了,虽然三彩多明器,但也有部分的生活用品,多姿多彩不正是大唐盛世吗?
连佛像到了大唐都是面相丰满,体态丰腴,神情自然当中带着属于盛唐的自信。
宋、金、元还是放一块儿说吧,这是一个复杂的时期,我们总感觉宋朝的历史是正史,特别是北方的官本位情节比较严重,其实最不应该这样想的就是北方人。因为属于北方人的宋朝顶多到“北宋”,后来就变成了“金朝”。而新乡地区就度过了由大宋子民到金国子民的转变,所以千万不要有历史偏见,当然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物才更加丰富多彩。
明朝和汉朝极其相似,都是农民皇帝,也都大封同姓王,这给新乡留下来的最大财富就是潞简王墓,其中埋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翊镠,墓葬完全仿照万历皇帝的定陵,被誉为“中原定陵”。虽然墓葬被盗,但发掘后仍出土了很多宝贝,这些宝贝大多就收藏在平原博物院。
到了清代也是该收尾的时候了,拿关公出来镇楼,其实平原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的确是个清代的关公造像,不过并不是这尊,那尊镇馆之宝在我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远赴日本展出了,也是这次我去平原博物院唯一的遗憾。
新乡有这么好的博物馆而且还是免费的对于当地人来说绝对是一项非常好的福利,可是我去的时候空荡荡的根本没有碰到几个人,这和河南博物院的熙熙攘攘简直是天壤之别。也许历史本来就是寂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