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孩子如何“参观”博物馆?听障学生如何“听”懂文物讲解?普通人或许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在上海,有一群来自博物馆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者正在为开启特殊孩子的“博物馆探索之旅”而做出尝试。
11月9日,由上海博物馆联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制作的《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送到了浦东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手中。“这本手册我们改了很多稿,尽可能接近特殊孩子的认知和感受。”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说,这本《手册》将全部赠送给上海市各级特殊学校的师生,让更多特殊学生走进博物馆来探索。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联手特殊教育的实践,开展为听障学生设计系列主题手语视频,为视力障碍学生打造无障碍展厅,以及各种校园展览、手工体验课程进特殊学校等活动,让博物馆资源更好地应用到特殊教育当中。
来自玻璃橱窗里的温度
陈宁是上海博物馆的古籍修复专家,从事20多年古籍修复,她有一次到学校推广上海市古籍修复非遗项目时,认识了来自特殊学校的孩子。“上海盲童学校的老师告诉我,孩子们参观上海博物馆时,是摸着玻璃听讲解的。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
“博物馆展厅内的灯光通常都比较昏暗,对视力障碍孩子来说并不‘友好’;很多博物馆都会提供语音讲解,但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听不到……”这些问题成了特殊学生参观博物馆时的障碍。于是,上海博物馆尝试走进上海市盲童学校,组织了一次“触摸古迹”实践活动。
今年读初二的小张患有视力障碍。“在我印象中,博物馆里是冷冰冰的橱窗玻璃,青铜器就是画册中的一抹深绿色。”而这次“触摸古迹”实践活动,改变了他对博物馆的印象。
活动当天,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来了鼎、斝、爵、簋、匜等青铜器的复制品。“我们让低视力和全盲的孩子组成一对。”陈宁说,“因为全盲的孩子比低视力的孩子读盲文速度快,所以我们先让全盲的孩子把文物的盲文介绍读给低视力孩子听,然后让低视力的孩子带着全盲的孩子一起触摸青铜器,从平面到立体,他们在互相帮助下建立起对文物的了解,孩子们触摸后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在触摸一件何尊复制品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青铜器上有‘中华’两个字。”小张说。现在,他能分辨出各式各样青铜器的不同特征。“身材高挑的是爵,集各种花纹于一体的是匜,稳重端庄的是鼎……”
学生们触摸完文物复制品后,还参与了体验印刷文物活动。桌面上放着雕刻板,学生们拿起刷子,沾一点红色的颜料来回粉刷,再拿起一张白纸,展开铺在板上,用刷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抹着,让纸与雕刻板上的颜料均匀接触,最后把纸掀开,画面上就出现了一个大克鼎。
“现在跟孩子接触多了,我更能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陈宁说,“这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受过心灵创伤,他们渴望和普通人一样感受正常的生活。参观博物馆就是正常人的生活体验,我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玻璃橱窗里的温度。”
改了又改的探索手册
浦东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张宇的班上有三类学生,听障、智障和脑瘫的孩子。“我以前带孩子们去过博物馆,虽然借了语音导览,但很多介绍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以理解。”
张宇参与了这次《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编写的全过程。和她一起参与其中的还有上海博物馆的教育人员、特殊学校老师,以及作为美术顾问的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小音。“特殊教育老师更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而美术顾问则更多从美育角度来指导手册的编撰。”
《手册》修改了很多稿。“第一稿出来的时候,书法作品比较多,文字的学术性太浓,后来我们增加了更多视觉系统的内容。”张宇说,“现在每件文物后都有对应的图片、展品看点、知识小链接、问答和动手添画等环节,尽可能接近特殊学生的认知视角。”
文字简单,色彩鲜艳,探索手册中以图画为主,分为青铜、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印章、货币、玉器、少数民族工艺等章节,与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分区基本一致,就像一个可以拿在手上阅读的“博物馆”。在每一件文物下面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