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周安娜高兴汪鹏翀
来到上海虹口区长阳路62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迎面而立。
从年开馆,到年12月8日扩建后再次对外开放,这里不仅纪念着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岁月,更记录了这段跨民族的友善故事,展现着人类的正义与文明之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变本加厉。作为当时全世界唯一一个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上海成为了犹太人逃离迫害的“诺亚方舟”,先后有约两万名犹太人来到这里避难,虹口提篮桥地区更是他们的主要聚居点之一。
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犹太人迈克·布卢门撒尔。
布卢门撒尔曾在上海生活8年,其故居与纪念馆也仅有“一墙之隔”,从馆内往外看,还能看到他曾经“经常打开的那扇窗”。
(汪鹏翀摄)
“上海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布卢门撒尔曾经这样说道。
当年的上海弄堂成了很多犹太难民在“家破人亡”时唯一的慰藉。而对于当时同他们建立起深厚感情的中国人来说,它同样也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不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这里可能要有“新动向”了。
陈俭说,最近提篮桥地区正在进行城市更新规划,为了能在此过程中对历史物件进行更好的保护,纪念馆希望将这片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原犹太难民居所和设施改建为小型博物馆,与现存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形成“博物馆群”,以此更全面地展现这段历史。
(图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汪鹏翀摄)
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在这里生活的“老上海人”,他们的家园将要发生新的变化。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昨天(7月19日)午后来到布卢门撒尔故居对面的一条弄堂,发现那里已经有了将要“革新”的迹象。
那条弄堂地址为舟山路54弄,又称“舟山里”,当年住着许多犹太难民。里面的居民说,最多时六七成是有的。
弄堂口的铁制门头上,用外文写着“舟山里”。其中“里”这个词——LIECH,英语单词里并没有。
(网络图)
70岁的周仲逸正在忙进忙出。他的家门口已经堆着一些零碎物件,屋中央大大小小纸箱子叠在一起。“从我爷爷起我们家就一直住在这里了,真的有感情的。”像他这样一连说十几分钟上海话当中不需要因为表达需要而切换成普通话的上海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整个上午,周仲逸都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拆门。
他家的前后两扇门,是整个舟山路54弄里保留最完整的犹太风格实木门。前门,有形似光明灯的装饰,门上还有一个可直接从外向里投递进来的信箱,上面写着英语:LETTERS。后门,则镶着铁制的颇似犹太教大卫之星的标志。
(汪鹏翀摄)
或许是受父母影响,周仲逸对这幢房子的感情尤其深厚,想尽办法地维持着它原有的样子。他还是弄堂里唯一一户至今都没有对晾衣架进行结构改造的人家。
“你们看,三角铁,牢得不得了。”顺着他的手指,大家一仰头,仔细一瞧,的确和别家都不一样。
(汪鹏翀摄)
那为何你保存得特别好?
“因为整个这幢楼都是我们家的,不像其他人家频繁搬进搬出,就会经常装修,我们家几十年不动,所以就保留下来了。”
正因为保留得好,他们家也是被后来上海寻根问祖的犹太人拍照最多的地方,一看到房门就很亲切,记忆立马被“兜底翻”。
“其实,我在这里一直住得很舒服。讲心里话,这次要搬走,心里挺难过的,”但周仲逸还是识大体的,“这里毕竟要保护历史风貌区,我们还是要配合。”
(图说:周仲逸。汪鹏翀摄)
据周仲逸介绍,这条弄堂里住过许多犹太人,自己虽然未曾与他们有过交集,但祖辈父辈都与他们关系密切,相处甚好。有的犹太人回国后,还曾邀请周的父母前去以色列游玩。
接下去,周仲逸要把家里留存的许多老物件“交给”纪念馆了。“瓶瓶罐罐、家具什么的我都能捐出来,除了老照片。前几天我爸那张压在玻璃板下的老照片,时间长了,电吹风,镊子全用上了,也剥不下来。社会要发展,但也不能忘本。”
他坦言,没有比交给纪念馆能让这些东西有更好的“归宿”了。“交给他们,我放心。”
听到他这么说,一旁满头大汗的丁文琦嘿嘿地笑了。“自从这里要改造后,我们就忙得不得了。”
老丁是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工作员。他告诉记者,许多老街坊捐了东西给纪念馆,还有一些,则是托他们保管。“总之,不能让一次改建,让珍贵的老物件弄丢了。”
他还特地表扬了一下两位参与回收废品的小老板。“他们捐了一套家具与一只大皮箱给我们,他们都是做小买卖的,钱也不多,但有这个文物保护意识,很不容易。”一番话,说得两个小老板脸都红了……
(图说:纪念馆工作人员丁文琦(左一)介绍两位收集老物件的小老板。汪鹏翀摄)
收集老物件,注定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馆长陈俭回忆称,建馆初期的史料征集就十分漫长,当时纪念馆就是通过遍访原犹太难民曾经居住过的里弄,从老邻居手上“捡漏”收集到了一些犹太人当年的生活用品。随着收集工作的持续展开,展馆扩建后,展陈已经从原本的件增加到近件(组)。这也意味着,继续“挖宝”的难度系数将不断增加。
但好在,居民们都十分配合。陈俭说,目前收集到的物品已经达到了几十件,老邻居们都愿意把东西捐到纪念馆来,在得到专业维护保管的同时,又可以展示出来,供更多人来参观。
提篮桥昔日犹太人居所的最后一批老上海人要搬走了,但“诺亚方舟”的故事还在续写。相信在不久后,更多的老照片和老物品会在新的博物馆中继续讲着“犹太难民与中国”的故事,被越来越多国家的老百姓所了解。
本文来源:纵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