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早晨,一场中雨在淄博降临,可这并没有阻挡住淄博柳泉中学级6班学子们游学的步伐。孩子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向着目的地进发。
怀揣着好奇和满满的期待,同学们准时来到了淄博课本博物馆门前。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课本的旅程,更是一场能够打动这些刚升入初中不足一年的孩子们的红色之旅。拍完全家福,孩子们有秩序地排成两纵队,按照导游的要求,井然有序地开始了期待已久的参观。
东侧大厅一进门,就是一个大大的活字印刷术的排版展示。导游为同学们细心讲解,孩子们认真聆听。有的同学和导游津津有味地谈起了关于印刷术的形成历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有些同学对于文字的发展历史有他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从清朝至今的课本原件,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原来课本的“前辈”是这样一路发展过来的。一路看过来,仿佛重读了一遍文化发展史。通过对古时课本的参观,大家惊讶于原先的课本是那样枯燥,而今的课本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但不得不承认,旧时的课本,有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手写的毛笔字,苍劲有力,也正是文化传播需要的一份肃穆藏在其中。对于中华文明仿佛有了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精彩的游学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依依不舍走出展厅。带着对课本文化的答案,带着对近代历史的答案,带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对未来的答案,和博物馆挥手告别。满怀着“不虚此行”的感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摩拳擦掌,准备接好这一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敏曲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