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博物馆就一定是先进的吗?
西方博物馆的经验可以“拿”来学吗?
博物馆工作真的可以参照博物馆实践指南一类的书籍吗?
海外博物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就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吗?
……
在博物馆领域,西方博物馆往往代表着“成熟”“先进”,中国的博物馆算是后起之秀,一直在朝着前方的西方博物馆努力追赶着。那么今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中国博物馆如何汲取西方博物馆发展思路中的养分,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拾人牙慧?
《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
沈辰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留学美国加拿大,年获得多伦多大学人类考古学博士,同年入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在这座西方著名的百年博物馆已经工作二十余年。
在这本书中,沈辰老师希望通过自己二十余年的博物馆从业经历,能够对中外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展开一些思考、讨论和提问。它不是一本介绍西方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书。尽管在一些案例中,沈辰老师会介绍海外博物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是,这些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下的博物馆发展。他希望尽他所能让国内的博物馆同行通过了解西方博物馆的运行方式和方法,将来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穷则思变
“年底的一天,也就是在我上任ROM世界文化部(现改名为艺术与文化部)负责人的第二年,当时的馆长珍妮特·卡丁(JanetCarding)召开了一次紧急内部会议。会上通知说,董事会批准了博物馆做出全面人事减员百分之十的决定,目的是为博物馆每年运营预算节省出万加币的开支。”
经济衰退导致的西方博物馆行政预算缩减,使得他们必须通过举办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出现在的困境。
ROM“出自深海:蓝鲸的故事”(OutoftheDepths:theBlueWhaleStory)展览。年,九条濒危海洋哺乳生物蓝鲸在加拿大东海岸纽芬兰湾区搁浅身亡,其中有两条临近居民区,给当地居民带来潜在的生态挑战。ROM的哺乳动物研究人员受政府请求,对死亡的蓝鲸做了解剖处理,骨架运回博物馆,心脏做了塑化处理。两年后,以此研究为基础,ROM推出原创展览,展出了世界体量最大的现存生物标本和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塑化心脏
反观中国博物馆,自年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财政收入“零增长”,事业编制“零增长”。尽管故宫博物院凭借“萌萌哒”文创产品,营业额屡创新高,但是某种程度上受益于自身“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反观其他绝大多数的非民营博物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性质成为其愈发“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中国博物馆“穷”的冰山一角已经揭开,在当下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又如何帮助中国博物馆谋求新的生存之道?
Curator与策展人制度
年沈辰老师入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成为一名curator。但谁是curator?西方语境下curator扮演着什么角色?沈辰老师认为curator是博物馆灵魂。他们负责相关领域的常设展厅、展览以及与藏品有关的一切事物及研究;他们负责相关领域的藏品征集、管理和研究;他们从事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并发表成果;他们积极参与博物馆公共传播事务,参与社区活动;他们与博物馆捐赠者和家庭培养感情,并保持友好联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和博物馆未来的curator。
博物馆中的curator通过策展、活动、传播,进而去面对公众、服务公众,需要深入浅出地把自己的理论与学问传播给公众。沈辰老师多年来坚持在ROM会员杂志上给会员科普研究成果。这里发表的文章都会由编辑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让普通大众接受博物馆的前沿学科研究和展览
Curator需要与博物馆捐赠者和家庭培养感情,并保持友好联系。这是因为西方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私人募捐的力量,且私人收藏是博物馆文物征集的重要来源之一。年初,一位从不在博物馆领域内做慈善的印裔加拿大成功人士,因为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南亚艺术和文化的curator有过接触,并被她的南亚文化研究和她对博物馆的热爱所感动,捐赠万加币用来支持博物馆南亚艺术与文化的开拓事务
国内博物馆界,对策展人和策展人制度的讨论如火如荼,多家博物馆积极推行青年策展人制度。Curator能否直接翻译为策展人?中西方背景下的策展人在财政、管理等方面存在制度性差异,在国内推行策展人制度能否照搬国外经验?
未来的中国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
或许以上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并不能找到直接的答案,但我们是否能跟随沈辰老师的笔触和思路,在脑海中描绘出这样的画面?
走进博物馆,观众可以看到精心策划的高潮迭起、层次分明的展览,因为看懂了展览而体验到观展的愉悦;看到博物馆研究以及诠释文物和艺术的权威,认识到博物馆中让人信服的研究能力和让人敬佩的研究团队。
走进博物馆,观众能够看到当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