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周年,这一年,文博“意外”“火”了。
《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等历史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使得“高冷厚重”的博物馆迅速“出圈”。
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被年轻人热捧,博物馆文创甚至成为今年“双11”最大的销售“黑马”之一。河南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更是成为爆款,想要感受手持迷你版洛阳铲,挖掘青铜虎符、杜岭方鼎等“迷你版”文物出土的快乐,必须要“拼手速”才行。
“粉”文博,“打卡博物馆”成为95后的新时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足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亲近文化,亲近历史。但对此我们也要保持理性,要客观对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时,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阐述了他对“文博热”的“冷思考”。
祝勇。孙佳妮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沛然
■我们的传播,就是要扭转当前社会上一些误会与偏差——不能一提到故宫,满脑子想的就是宫斗,就是心机。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发掘其中更有价值的东西,让年轻力量赋予故宫新生的文化活力
■要杜绝“伪专业”,尊重历史,在学术基础上“活化”历史
■到博物馆无论是看展览,看建筑,还是想要了解历史,都需要在一定基础上才更有收获
■看展尽量不要零基础。对展品、对文物完全没有任何了解的“小白”,可以事先做做功课
■不要孤立地看博物馆每一件展品,要把它们放在“坐标系”中,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
中青报·中青网:如今,我们在逛博物馆时,经常看到不少95后身着汉服。虽然有些人可能只是为了拍照打卡,但也不乏其中有真正懂行的年轻人存在。长沙博物馆前阵子还搞起了“博物馆剧本杀”。博物馆变得越来越有“青春范儿”。对此,您怎么看?
祝勇:文博热了,这是件好事情。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不同时期,情感的需求是可以打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足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亲近文化,亲近历史。
拿故宫博物院来说,以前我们的游客大多是中老年人。现在,年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90后00后已经占了游客数量的很大比例,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不论是身着汉服拍照打卡,还是沉心静气考察研究,更多的年轻人对文博有了兴趣,愿意到博物馆里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特别好的一个现象。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悠久辉煌的文明,值得大力继承和发扬。
文明的分量自然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传播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利用更新的传媒方式,更有效地进行传播。既然受众群体以年轻人居多,就要以更加年轻的视角和文创载体,融合更多充满创意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挖掘每个人心目中的“故宫”。年,我们策划推出了首档文化综艺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让故宫文化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承载着国家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实力。
我们的传播,就是要扭转当前社会上一些误会与偏差——不能一提到故宫,满脑子想的就是宫斗,就是心机。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发掘其中更有价值的东西,让年轻力量赋予故宫新生的文化活力。
兴趣是好事,年轻人感兴趣了,这就有了基础,但是还应该深入。年轻人有时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容易停留在表面,所以在文化传播方面,我们就应去寻找更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故宫博物院开展的“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就是要杜绝“伪专业”,尊重历史,在学术基础上“活化”历史。
当下,好多年轻人都热衷于“考古”,热衷于“打卡博物馆”,文博成为了社会热点。好像从事文博考古专业的人,天天都在与亭台楼阁相伴,与千年历史对话,有着无尽的风流与浪漫。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文博工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清苦?
年,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时,我曾在库车,在森木塞姆石窟,遇到了一批修复石窟壁画的年轻人。千年的风沙、洞窟渗水等因素,使画壁受到而且还在经受着自然的破坏。这群20多岁,许多还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就在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对壁画进行固定。一天能完成的固定面积,最多也只有一个小手指甲那么大。洞窟附近没有水源,他们每天都要从很远的河里抬水上山,有限的矿泉水,他们舍不得喝,全部用于壁画修复和固定。这些年轻人轮流担任厨师,自己做饭。他们的厨房其实也只是一间被叫作厨房的屋子,地上胡乱堆放着大白菜和土豆,他们的三餐就像他们的工作,日复一日,鲜有变化。但没有人抱怨,相反,他们很快乐,总是在说说笑笑。
“择一事,终一生”。这份选择,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多的还是要专注,要耐得住寂寞,要接受重复。想要获得“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的那种巨大荣耀感,注定要接受“所有人的名字都注定在历史中隐去”的失落。
中青报·中青网:去年秋天,“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对苏东坡的探索;今年,“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又如期而至。博物馆的展览,到底应该怎么看?
祝勇:博物馆的展览,可以说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以故宫为例。年历史的紫禁城,收藏的文物上下超过年的历史,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通史,中间是没有断层的。能够近距离与这些历史文化的精华“交流”,机会实属难得。
在我看来,看展尽量不要零基础。对展品、对文物完全没有任何了解的“小白”,可以事先做做功课。零基础看展其实可以说是种“浪费”,不能真正领会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解读文物之价值。建议尽可能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中建立起大概的“坐标系”。不要孤立地看每一件展品,要把它们放在“坐标系”中,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万件(套)文物中,陶瓷类文物占37万多件(套),是故宫器物藏品中的第一大门类。这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清宫旧藏,品类繁多,自成体系。今年5月1日起,闭馆两年多的“陶瓷馆”迁至武英殿重张。其中展出的,就有“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汝窑是北宋时期皇家的主要代表瓷器,由于烧瓷时间短促(北宋末年20余年),传世品极少(全球存世不出百件),稀缺程度在各类瓷器中数一数二。如果没有这些相关知识储备,看展时可能就会因为“无知”而走马观花,或是匆匆掠过了。在我看来,到博物馆无论是看展览,看建筑,还是想要了解历史,都需要在一定基础上才更有收获。
年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中,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六七个小时的长队,只为一睹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容”。但与它同时展出的唐代韩滉《五牛图》、五代南唐周文矩《重屏会棋图》、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等其他同样精彩的展品,却参观人数寥寥,实在是一种遗憾。其实,这都是因为对展品背后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不了解所致。
《五牛图》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