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詹程开通讯员朱婷婷
为丰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7月17日,杭州望江街道耀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辖区20组青少年家庭走进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倾听海塘故事,感知宋韵魅力。
走进博物馆大厅,大家就被映入眼帘的古海塘遗址所震撼。
“老师,这是真的还是仿制的呀?”
“这段海塘是年发掘出来的,经考证是清代的鱼鳞海塘。”面对大家的疑惑,讲解员在一旁介绍。
走在透明玻璃步道上,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大气磅礴的古海塘全风貌。
跟随讲解员,孩子和家长一路参观至二楼,深入了解了海塘的种类、历史演变,以及海塘的相关文化故事。
期间,讲解员重点讲述了宋代海塘。
据介绍,北宋时期有一位爱民清官张夏,他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期间,首次用石筑塘。这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是个创举,因为在此之前,杭州海塘都是木柴、泥土垫筑,常被潮水冲垮。因筑塘有功,张夏后被老百姓封为“潮神”。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对于海塘就更为重视,还专门设立了海塘管理机构“修江司”。
“宋代就有如此了不起的筑塘技艺,古人好有智慧!”了解了海塘的历史后,孩子们发出感慨。
最后,大家来到四楼的宋韵文化体验空间,博物馆的陈乔老师带领大家一起体验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
“大家知道剪纸和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一个相关吗?”活动开始前,陈老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出了剪纸的历史。原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便开始有了剪纸艺术。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盛行,并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行业艺人。
随后,陈老师耐心讲解了折、画、剪等剪纸技巧,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张张红纸剪出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窗花。“哈哈,我如果在宋代,是不是也是一名剪纸艺人啦!”孩子们捧着自己的剪纸作品,爱不释手。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了解了海塘的历史变迁,也学习到了历代筑塘人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品质以及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有这些筑塘人的努力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杭州的安定美好。”参加本次活动的青少年王迪表示。
参加活动的孩子家长说,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在博物馆里孩子能学习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眼界,“同时也能激发孩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希望社区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