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博物馆里看宝贝一起来见证3

开栏语

博物馆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过往。走进博物馆,与一件件文物目光交汇,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为充分了解上党古城的“前世今生”,寻觅古老城市的历史印记,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报推出“博物馆里看‘宝贝’”专栏,带您走进长治市博物馆,开启一段奇妙的探索之旅,揭开珍贵文物的“神秘面纱”。

镇馆之宝——兽面三蹄足兽首扉棱立耳蟠螭纹鼎

端庄大气、古朴雄浑,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是我们初见长治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兽面三蹄足兽首扉棱立耳蟠螭纹鼎时的印象。

通高51厘米、口径44厘米、腹深19厘米的兽面三蹄足兽首扉棱立耳蟠螭纹鼎底座由三兽面蹄形足支撑,铜鼎一周铸四兽首(螭首)扉棱,腹部一周饰蟠螭纹和垂叶纹,蹄足膝面作饕餮兽面。四枚龙形纹饰扉棱螭首面朝四方,兽首扉棱将鼎沿四等分,鼎的中腹满饰蟠螭纹,下腹饰垂叶纹,以磅礴的气势,无声地昭示着主人的威严与高贵。虽已历经多年,但鼎上焊接的四枚龙形纹饰扉棱依然纹丝不动,不禁令人感叹古人技艺之炉火纯青。

经市博物馆群工科科长暴素芳的一番深入讲解,记者对这件镇馆之宝的“身世”有了进一步了解。该鼎出土于长治分水岭26号墓,因该墓是抢救性发掘,所以墓主人已无从考证。但可以从鼎器的形制判断,墓主人在当时应属于贵族阶层。出土时,鼎内还有残余兽骨,鼎外有烟熏的痕迹,可以判断此鼎曾是实用器,在当时是古人用来做饭的炊具。如此精美绝伦的技艺却仅仅用来煮肉,古人的仪式感着实让崇尚简约,返璞归真的现代人自愧不如。

之所以成为镇馆之宝,因为此鼎纹饰精美,制作精良,造型独具风格,在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中并不多见。而蟠螭纹是东周时期非常流行的装饰纹样。蟠,是环绕、盘附的意思,蟠螭纹是环绕、屈曲的无角小龙。该鼎可归入东周镬鼎之列,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而且此鼎采用了分铸法,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我们的青铜铸造工艺已非常发达。

00:08

暴素芳告诉我们,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青铜铸造工艺从多年前就开始了,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冶炼青铜的国家之一。最初,鼎就是古人的炊具,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在后来的历史演进中,鼎成为宗庙祭祀之重器,更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听着讲述,我们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贵族们极尽奢华的宴席间,被大小各种铜鼎和酒肉所环绕,醉生梦死。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铁器取代了铜器,成为农业耕作和日常生活的基本材料。鼎器也逐渐丧失神性,走向历史谢幕的时刻。价廉物美的铁锅取代铜鼎,成了百姓家中的日用品,重新散发出世俗的气息,而昔日曾经辉煌的铜鼎则被人遗忘,成了不可追忆的旧梦。

从辉煌到沉寂,长治市博物馆文研室主任杨巧灵的一首诗,为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添加了美丽的注脚:

“朝堂之上鼎御乾坤

宴席之中五味至宝

奈何造化弄人

也弄物

展柜外有各种眼神

使命在变换

角色被转换

一曲悲歌

和着孤寂

散落一地千年松针”

这件青铜鼎仿佛一位年前人间烟火的见证者,从繁华到落寞,阅尽人世变换,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