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朝气蓬勃,是热血澎湃
青春是风华正茂,是无所畏惧
青春岁月中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总是令人难忘
而在民大,就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用满腔的热情,无私的奉献
把温暖与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
也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无可复制的青春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将镜头对准他们!
“我就是想给他们展示一下外面的世界”
寒暑假支教是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近几年组织的活动。年暑假的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花台小学之行,玉莉洁参与组织了这次活动。“去的地方是我一个学姐的老家,她小时候就在那个小学上过学。”就这样,大家确定了支教地点,并提前两个月开始备课、准备物资、写策划案、和校方沟通。一切准备就绪后,支教队伍踏上了为期十天的支教之旅。
“那里的条件确实很艰苦,我们是没有住的地方的,晚上只能把课桌拼在一起当作床,但这就是那里孩子的生活,他们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玉莉洁回忆说,那里的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苦,教学资源却比较完备。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大量设备也经常不会被使用。
玉莉洁教授的课程叫做“我与博物馆”,因为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她很希望可以把自己实际所学交给小朋友们。“那里的小朋友对博物馆没什么概念,这是大城市里才会有的,我就是想给他们展示一下外面的世界。我倒不是希望大家看到我的介绍都想到大城市里去,但我想要提供给他们这些信息,起码这样他们才能做出选择,选择自己觉得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连了解都没有,就一辈子生活在这里。”
玉莉洁在支教过程中压力很大,担心条件过于艰苦,担心教学任务没法完成,但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的感受。因为大部分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在家访的时候玉莉洁会担心家长们的指责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在上课的时候担心自己严厉一点的态度会伤害到他们,但后来她发现,孩子们远比她想象的要坚强,要单纯。“我记得临走的那天,我这个支教的老师哭的比他们还要伤心,他们还反过来安慰我。”
“我想有一天可以考上和老师一样的大学”
为了可以去白蛇岗小学支教,赵佳雪经历了三轮面试,期间还需要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备考并进行展示。因为是第一次面向全校的招募,青协十分在意志愿者的质量。赵佳雪的教授科目是英语。赵佳雪提前了解到那里的同学英语水平不高,为了教好这门未来有用的必修课,她选择用英语歌的方式,这样既有趣又有效。
当谈到那里的小朋友时,赵佳雪的第一感受是懂事。“他们会很认真地听我讲道理,听完后就会按照我说的去做。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在门口不想排队,但我给他讲了为什么要排队后,他就乖乖的走到队尾去了。”从刚开始接触到像朋友一样亲切,赵佳雪慢慢找到她支教的意义,“不止是拓宽自己的视野,我更想努力地让他们能够记住些知识。哪怕他们到最后只学到了一两句英语,我也没白来。”
在所有的孩子里,有一位小姑娘十分特别。英语课上她会说所有的单词,数学课的数独做的也很快,赵佳雪很惊喜这个大山深处的孩子会这么优秀。后来和她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孩子的姐姐是个大学生,所以时不时地教妹妹一些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有这样的水平,假如在城里接受教育,一定是个尖子生。”志愿者们都希望她有朝一日也能像姐姐一样考上个好大学。除了与孩子们的相处,村民也给志愿者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天晚上我们教民族韵律操,有老乡把自己二楼的灯打开给我们照亮,还有路过的大爷把摩托车的大灯打开帮忙,村里人真的都很理解我们。”
要走的那天,老师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其中有个孩子在纸上写着:“我想有一天可以考上和老师一样的大学。”
赵佳雪回忆说:“我们早上会晨跑,为了一天可以精神点,身上也能暖和点。我们会一起在会议室熬夜备课。大家到后来都会很累,但没人说出来,只是默默坚持,我想这是我作为大学生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是认真的”
周日上午,青协志愿者们提前到达鑫德家园,很多人已非第一次来参加夕阳在晨活动,一走进屋子就被爷爷奶奶认出来,已经互相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