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字觉得和自己未来的规划很匹配,很冲动地就决定要考了。选择清华,是因为在过去工作和创业过程中一直在和清华的老师同学打交道,印象特别好,而且清华的食堂和图书馆都很多,也有自己的剧院,我很想听戏来着。还有原因就是,在那段时间也感受到清华校友之间的联系之紧密,非常羡慕这样的情谊,我是很感性的人,一个冲动就会做决定,可能就是在某次去清华玩的时候看见秋风吹落叶,大家在紫操踢球,那一瞬间就下定决心了。
没有复习计划,但是有研究计划。
我的重点一直放在研究这个学科以及老师们的研究方向上。了解学校想要什么类型的学生很重要,另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希望在未来往什么方向去,当然也要总结清晰过去你做了什么,做的这些事和艺术管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你需要发现你自己,通过在清华艺术管理的学习历程,能够在不同的行业创造什么,或者能够给社会带来什么,找到你在你希望去的行业中的位置,还要想清楚你与别人比起来最特别的地方在哪里,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的可能性。
特别是跨行业的同学,我自己判断是,老师其实挺欢迎的你的,无论你曾经在任何一个行业,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发现这个行业和艺术管理之间的联系,艺术管理本身不是一个生硬的概念,创意和艺术产业是没有边界的,所以也不要用这个来局限或者定义自己,找到你和艺术管理的交叉点。这很重要。
回到复习计划本身的话,你可以根据上面这两个点来做计划,我大概花了三个月来搜集信息?我自己感觉是考学本身不止在于学习能力考试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辨别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规划能力,都挺重要。
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式是,考研绝对不是百米冲刺,十多二十秒就完事儿,反而更像一场球赛,从第一节打到最后一节,要想拿最佳球员,你就得有策略有力量有耐力,所以后面文章里我提到的坚持和心态也是在讲这个问题,一方面得保持耐力,从第一节坚持到最后的加时赛;其次得有策略,每一节根据对手和队友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也要根据自己的状态和随时在变化的场上情况调整策略,这之中的策略是指学什么,重点放在哪里,先学啥后学啥,分析每年政策、学校要求、老师研究方向的变化;第三得有力量,也就是说学习方法,得学得得劲儿,能学得进去,我发现很多同学考着考着就开始假装学习了,一个月下来背的单词没一个记住了,政治刷了题从来不看错题第二次做还是错,这个时间不如拿来睡大觉。
没有不喜欢的老师(。)大家的风格差别很大,但是从不同角度给我了蛮多帮助。L学长和Q学姐更多是思路,H学姐他们是表达,我感觉水木很好的地方是不止为了学生应试,在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没忽略应试,这还是蛮难的。应试更多是策略,基础教育则是科普和传递产业学科价值,提升兴趣值。水木在这两方面做得都很好,很感谢,尤其对于跨行业的考生同学,兴趣带进门,了解行业熟悉规则才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不然基础知识学得再牢,考试的时候也是答非所问,还是要知道这个学科和学科的老师想要什么。
发挥最差的还是英语,我英语的应试能力特别差,而且因为应试能力差所以特别害怕做题,去年复习背了大概两个多月单词,做了大概有五六套题的阅读,量完全不够,今年看到很多同学英语88还是很震撼,感慨自己的好运。经验教训是语言学习没有捷径,语言考试就是刷题,别偷懒,别害怕,语言是最简单的,确确实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要你学,分数就会上去。
首先需要特别特别好的心态,特别遇到我们这一年的情况,真就是搞心态,大家能力都不差,心态差距特别大。其次,大家都在强调坚持,但是没多少人真能坚持下来,所以其实只要你坚持,方法别错的太离谱,走到考场的时候你发现你已经赢了一半的人。所以首先放平心态,你就是最牛批的,其次放缓心情,每天学一点,你就在成长,长到考试那天,你已经超过这一场考试的需求范畴了。具体的就来分学科讲。
政治:
政治的话,我建议可以晚点开始吧,刷题就完事儿,不过基本的教科书可以过一遍,徐涛的黄书拿来翻一遍,最重要的一定是目录,脑子里得有一个知识图谱,每个单元有什么内容,大纲是怎样的,答题的时候抽得出来就行。了解了内容后,下一阶段就是刷题,政治也比较好突击,只要刷题就不可能有低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政治不整到个60肯定是不够的了,那么策略是在9月、10月份每天半小时的肖题,刷就完事儿,一个月看是否能刷完,能刷完就再看一遍书,看完以后开始刷第二遍,11月前尽量刷完两遍,然后就可以开始没事儿就看看小黄书、肖小书(小小的本子,拿来背要点和大题),继续准备做徐涛和腿姐的题,这个阶段也要整理题错题,11月做完这些题至少一遍(我可能会记错出题的时间,差不多是在这个阶段),最后是要达到腿姐8/腿4、徐涛6、肖8至少做个三遍,其实真的用不到多少时间,我当时大概做一套卷子的选择题时间在25min左右,最后阶段,肖4反复做,错题拿出来多过几遍,我特别爱偷懒,所以会把错题用很醒目的方式圈出来,每次复习看卷子只看这个地方。临考前的大概半个月我才开始背大题,最后政治只有64,对答案看了一下,选择题有39分,所以大题实在是太低,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偷懒,早点开始每天熟悉一下大题的内容框架,早点开始背,其实要背的东西蛮少,压力不会太大的,可以在喜马拉雅听听好心人们的录音,上下班路上听还挺催眠的。
我政治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框架、刷题。
英语:
英语的话,我没太多特别有建设性的意见…考试做题的时候感觉特别好,算分九十一,出分一看六十七,我估计问题出在作文上,这个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指点大家…请大家参考其他88分同学的分享…英语综合学习的话,我的听力和表达会更好一些,都通过之前出去旅游和上班摸鱼看油管练出来的,所以提倡大家上班摸鱼(不是)。我也比较喜欢看音乐剧,所以在油管把没有字幕的几部剧拿出来反复看。英语的话我属于典型的兴趣导向学习吧,这样学对翻译题的10分和完形的10分比较有用,完形我是靠感觉做的,最后算下来扣了2分,也就是4道题,倒也不是特别痛…应试方面还是得刷题,熟悉出题人出招方式,我前后刷了不到10套题的阅读,确实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第一张卷子的阅读错了一半,最后一套就只错了8分,自己已经很满足了。考试时估计也有至少8分被扣走,翻译大概错了1分,大概率是我的中文表达能力太差…做分肯定是扣大分了,新题型也需要认真练习,多做几套,我应该扣了至少6分,也不划算。
专业一:
艺术史的话,我基础特别差,本科是逃课大王,没怎么听过课,所以补起来很头痛而且我的记忆里特别差,现在也记不清楚梵高和莫奈两位艺术家所在的时代先后顺序……记忆只能维持考试的那么几天,所以我的学习方式可能比较奇怪,我很难记忆教材、背教材,最开始是把陈丹青先生的《局部》翻来覆去看了两三遍,熟悉一下这种更柔和的评论视角的表达方式,然后开始看一些纪录片,也是上班摸鱼的时候看的(希望老板真的不要看到这篇文章),如果事儿很多,就当作背景音乐听着,很多词多听几次就熟悉了(有些非常陌生的领域真是全靠空耳)。
下一个阶段就开始看书了,我应该是把每一本可能是参考书的书都看了一遍,但是我看书的速度非常快,一本书可能三天就刷完了,优点是过得快,缺点也是记不住,有时候看了等于不看,所以就得反复看,有些书比如《美学散步》、《美的历程》、《谈美》就重复看了多次,将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书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主要也是为了理解评论视野的观点表达和用词。除此之外还看了很多我感兴趣的书,那段时间我在给自己选工作椅子,于是就在看《现代家具设计史》,最后选了伊姆斯的sofypad椅子,最后在初试笔试的时候我也用到了其中的一个案例,孔雀椅的设计,来佐证中国文化对西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之深远。所以这里得提到一个要点是,不能光把书过一遍,得在里面待着对考题的思考去找你需要的内容,偶尔也得记一些笔记,收集案例。其他兴趣类的数据还看了《世界现代建筑史》、《影响我们时代的位新锐艺术家》、《疯狂经济学》、丹纳的《艺术哲学》,以及一些关于博物馆的书。另外美学和艺术理论的话,有空我也推荐大家康康,可以先看看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看不进去就看看目录,看到感兴趣的部分就点进去仔细看,了解中国的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结合艺术史来品尝还是非常香的!
看完这些书,基本就有个概念了,下一个阶段开始输入和输出并行,进行教材的阅读,如《外国美术史简编》《工艺当随时代》、《中国美术简史》、《艺术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简编》等,这些看完后至少对时代风貌和艺术特征有概念了吧,可以开始尝试拿着往年的题写答案了。和的题有可能会出得很像,但是答题会有很明确的侧重点,答题需要引入更多史料,更多时代特征,所以不论是看教材还是闲书,重点是整理出脉络,收集好案例,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才能在自己本身不太擅长记忆的情况下提高效率。
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放在补缺上吧,也比较担心老师考一些他们在研究而我完全没听过的,所以给自己的要求是,了解,知道题干在讲啥,或者在时间段上不会有大片空白。因而选择看了《中国现代绘画史》、《中国艺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外国现代设计史》(别的记不住了),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中选出了潘天寿、高剑父、高奇峰、吴昌硕、陈师曾等几位画家,比如高剑父提倡画现代生活又受日本及西洋画技巧的影响,比如陈师曾翻译了日本的一些创作和他本人对画坛的影响…这些有效信息就要很敏感地找到!
但是我的史论分数不高,以上方法大家可以参考我看的书目和时间安排,具体的方法可以看看其他学霸同学的分享。
专业二:
最后一科,我也是玄学做准备吧…每天没事儿也是在看一些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