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共学实验室严亚文史专业的有无之用

<

原创跨界共学实验室深度训练营

/专业分享/

年7月16日

主题:专业实用性的困境与和解——从历史学到汉语国际教育

分享人:严亚

不想做记者的历史系学生不是好的汉语老师。在旷野里拆轨的跳脱青年。

以下是严亚的自述:

要认识历史学,我觉得首先是回答下面这三个问题:历史学学什么?历史学研究什么?历史学为了什么?

有的人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它的时间跨度和广度都会扩展到无限。一般来说我们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是人类的历史,是围绕人类社会、人类文明进行的。关于历史学为了什么,类似于“以史为鉴”这样的表述其实是很多人赋予历史学的一种高大上的社会价值。就我自己的学习体验来看,从我身边的老师、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看,历史学研究是纯学术的活动,是对未知的探求,本身不带有服务于现实的目的性。

历史学是什么?

想对历史学刻板印象进行解释和修正。第一个是一旦听说我学历史,就表现出莫大的兴趣,往往还会伴随求证某个历史问题。可能在很多外行的语境里,历史是故事性质的,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饱满的情节。大家应该或多或少看过百家讲坛,或者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会被吸引。但是当我们站在历史学的视角去看的时候,那些趣味性、故事性都离学术研究很远。取而代之的是去掉艺术加工的,零碎又庞杂的历史材料。历史学者并不能了解所有的历史细节,术业有专攻这个道理是放之所有行业皆准的,去做一个证实或者证伪的工作,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更困难。我觉得会有一些冒犯的,就是把历史学和盗墓联系起来。考古专业可能会有和古墓、遗址还有文物打交道的机会,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田野考古,只是历史学专业里的一个分支。至于文物和博物馆学,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了解这些领域的视角。

在我刚进入历史学专业的初期,我在心理上也面临这样的变化落差,一时很难接受历史突然从活生生的故事变成了死板的文字。在课堂当中老师的讲授不一定有很强的时间线索或是事件条理,更多时候老师们讲他们有所研究的、学术界热点的一些东西,其他就以书单的形式让大家去自主学习。如果要说在历史学专业我学到了什么,我的答案肯定不是历史学的知识,不是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鲜为人知的事,而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东西。

学历史可以去做什么?

历史学的实践活动没有太多和现实接轨的地方,大多数都是文献研究。我们去档案馆实习,我所在的部门是特藏部,我们负责整理编目。和新闻实践有一些联系的,就是去做口述史采访。年,一度非常辉煌的一个繁荣的小商品市场汉正街要拆迁了。当年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经商、务工、扎根生长。在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和城市发展的作用下逐渐没落。很多人在这样的发展洪流里艰难挣扎或者是随遇而安,这个实践就是让大家去了解那里居民、工人、商户,他们个人的生活历史,以及对将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年5月的汉正街

历史学的逻辑和新闻逻辑的共通之处

(1)在历史学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论断叫做“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名言。但是这个理论的前后文语境比较复杂,我就带着一点断章取义的意思去做最浅层的解读吧。后人把这句话的解读概括为“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阈相重合的时候,才能为人所理解”。在新闻实践中注重现实性、即时性,是忠于当下的。一旦脱离了能够被理解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