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年10月29日,“共同富裕视域下博物馆专业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省博物馆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承办。会议为期一天,议程紧凑。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教授主持上午的论坛,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主任杨齐福教授和浙江工商大学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教授分别主持下午的两场圆桌会议。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博物馆学领域和浙江省各知名博物馆的行业专家对当前博物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进行了学术指导和跨界交流。
与会学者合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结合当下博物馆职能的变化,对博物馆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当下博物馆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有不同收藏对象、研究内容和传播方式。博物馆已经从过去信息的收藏者和登录者转变为技术创新的传播者和促成者。她以“沉浸感”为切入点,从科学技术的升级、改进,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文化包容性和博物馆民主化以及文化消费主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下博物馆建设的不足和发展方向。蔡琴指出,博物馆学人才培养应做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操作结合,应注重对历史文物的当代敏感性、对展览和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及对美术与计算机工具的理解。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陆建松教授根据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要求,分析了博物馆专业建设与相关人才培养现状。他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博物馆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此外,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过硬,无法适应博物馆多样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一大痛点。纵览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横向对比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建设,各种类型的新形态博物馆涌现,高校需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博物馆专业,避免同质化发展,培养一批跨学科、多领域的专业人才。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项隆元教授通过回顾近四十年的博物馆专业的发展历程,把握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梳理博物馆专业的历史沿革与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分析年博物馆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后,他认为,今天的博物馆行业发展呈现公共化、社会化与专业化的新趋势。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博物馆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这决定了文化共享的力度增强,能够惠及更多群众。同时,博物馆功能的转变也要求更多具有管理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进入这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随之而来的挑战,各个院校在博物馆专业课程设置、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应贴合时代新要求,满足行业新需求,力图培养实用型人才。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毅教授,以博物馆学专硕与学硕的区分度、近期学科调整对文博专业带来的挑战为切入点,在线上对博物馆与文博专硕培养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文博专硕设立十一年以来,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加,考古文博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文博专业仍有许多创新空间,同时也存在专硕与原有学硕区分度不大的问题,因此考古学、博物馆学与文物学之间应互利互补、携手共进,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文博专业。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出版社董事长章宏伟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分析了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活起来”中的责任与担当。他指出,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人们对博物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