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悠深漫长的历史岁月云南楚雄彝族自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州府鹿城的南端,是八五期间云南省新建的三大博物馆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于年6月破土动工,年7月楚雄彝族火把节期间建成开馆。馆名由胡耀邦题写。

▲博物馆的设计和建筑,充分利用山坡地型的高差,依山就势布局,将彝族民居土掌房、垛木房与现代大屋顶等建筑风格相融合,使建筑既突出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又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宏伟气质。

▲进入博物馆大厅,悬挂在墙上的几张巨幅照片,显示着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画面。

▲富有民族特色彩绘的走廊连接着8个展厅和12个展室。

▲博物馆占地60余亩,总建筑面积11,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六方形,其中展厅面积余平方米。馆内绿草如茵、花木繁茂。

民族厅是博物馆内最大的展厅,共设4个展室,侧重展出反映彝族的生产、生活、风俗等实物,展出州内外近百套各个彝族支系不同的服饰和数百件彝族手工刺绣品,以及彝族虎图腾和毕摩文化等。

▲彝族彩绘马鞍

▲土法酿酒

▲彩绘皮盾牌

▲诏僰氏连名谱

▲彝文与甲骨文字形、字义比较表

▲竹饭篓和带盖竹箩

▲彝族的古书

▲清末云南武定彝族土司男服

▲清末云南武定环州彝族纳苏支系土司夫人新娘服

▲纺线

▲禄丰盐运古驿道黑井至松平段

▲十里不同天、隔山不同服,西南复杂的地理气候,与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不同支系间的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决定彝族服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织、染、绣、编、镶、缀等多种手工工艺的交织使用,形成了彝装绚丽多彩的风姿。

彝族妇女对胸、肩、衣襟边、领口、腰等部位的装饰,均有特殊的目的和用意。不同居住地域的彝装,不仅是其显著的外在标识,也是当地彝族文化的集中表现。

▲彝族服饰,代代相承,代代创新。火草、麻、动物皮毛、植物纤维等材质制作的简易服饰,是原始社会时期采集经济的产物。

流行于大小凉山彝族男子的英雄髻、查尔瓦在东晋时期的古墓壁画中有迹可寻。元明史书文献中记载的贯头衣、羊皮褂、麻布衣、百褶裙等在滇东北和滇东南彝区仍然沿用。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云南楚雄彝族穿用的服饰是清代至民国时彝族与汉族,汉族与其他民族相交融而形成的款式。这些古老的服装,是彝族人民无字的史书,无声地记述着那些悠悠漫长的历史岁月。

▲彝族服饰工艺是彝族妇女代代相传的手工绝技,织、编、裁、缝、绣、染等是每一个彝族妇女必备的生活技巧。它关乎着一家人的温暖与荣耀。彝族妇女的巧手用指尖的针与线,描绘出一幅幅对美的憧憬与向往,缔造出一个个五彩缤纷斑斓的艺术世界。

▲凉山地区彝族女性无论老幼皆穿百褶长裙。童裙为两节,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成年女裙分为三色彩裙,上节为裙腰,中节呈筒状,下节多皱褶,皱褶多在百褶以上,周长可达厘米,喜以粉、红、黄、绿等色相间镶接,是彝族特色服饰之一。

▲彝族有多少种类型的服饰,就有多少与之对应之头饰,它不仅是不同支系、不同居住地域的外在标识,同时彰显性别、年龄、婚否、社会地位等,具有多重意义,是彝族最具特色服饰之一。

▲彝族银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分头饰、耳饰、帽饰、颈饰、胸饰、手饰、腰饰、配饰等,工艺有鎏金、掐丝、焊接、錾花及镶嵌珊瑚、珍珠、琉璃和各种宝石。在装饰题材方面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楼台以及各种组合图案。造型风格因彝族分布地域而各异,形成了绚丽多姿的银饰文化。

▲彝族是一个崇尚虎的民族,遍及彝族诸多方面的崇虎习俗及其思想,形成了虎宇宙观。虎文化始终贯穿于彝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音乐舞蹈和生产生活之中。

▲作法

▲垛木房

▲背新娘

▲《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

▲彝族老人教唱《梅葛》

▲博物馆内根据彝族史诗民歌《梅葛》而创作的大型壁画,讲述了彝族的民间神话、人类生活。

《梅葛》反映的是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宇宙万物的丰富想象,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是国家AAA级景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也是各地旅客到楚雄旅游的重要景点。

年3月20日拍摄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3月25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

作者:王新民

责编:毛秘《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