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催生博物馆热除了打卡的热

白癜风丸说明书 http://m.39.net/pf/a_4342728.html

博物馆看起来越来越亲民了,它们开始更多出现在大街上、写字楼、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里,也频繁在社交媒体、电商和短视频应用里刷频,这些文化基础设施正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冷门的小圈子的谈资。

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变得越来越拥挤了,不仅仅是井喷式增长的游客,还有它们拥挤的库房和馆藏。

当然,即使这些难题,也是成功的一种表现。

对于博物馆而言,无论它们是否做好了开门迎客的准备,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游客正在重新定义博物馆这个古老名词。

在长夏伊始的广州,我们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馆长黄海妍见面聊了聊,这座博物馆藏身于广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陈家祠,以往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但在高举“文旅融合”旗帜当下,它也有极具代表性。

在陈家祠这座充满对称和层次感的建筑中,长廊和青云巷让空间显得通透而深邃,小巧而精致的庭院园林点缀其中,而在屋檐瓦廊上,色彩鲜明的雕塑则生动地讲述着一个个历史故事。

这里同时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馆址所在地,展陈着彩瓷、木雕、陶器、刺绣等明清至今的各种广东地区的民间工艺品。

我们在她位于这座古建筑东边的一排平层房子里见面,这里是个僻静的角落,刚走近还未来得及敲门她就率先打开了门,笑盈盈地迎接我们进来。

她说话和声细语,态度谦逊,但显然有备而来,不时提醒我们聊到的哪些内容跟采访提纲里的问题有关。我们谈到了当下持续不退的“博物馆热”,景区和博物馆双重身份带来的挑战,以及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她又是如何看待博物馆功能的变化,如何重新塑造与公众的关系。

当话题转到她过往20多年与博物馆打交道的经历时,黄海妍似乎落入了一道更具温情的光晕中,“我从年来到这里,陈家祠也是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

持续不退的“博物馆”热

与欧美各地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想方设法兜售的急切心理不同——与巨星合作拍摄新专辑,为奢侈品打出大幅的广告,开辟包括“裸体参观”在内的各种另类而博眼球的游览路线,国内的博物馆似乎不愁没有访客。

年,故宫博物馆凭借着万人次的访问量冠绝全球,而这其中还有76天每日限流8万人次。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今年两会期间给出了一组更具体的数据:最近三年每年入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增量都在1亿左右,到去年年底,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10.08亿人次。同时,每年新增博物馆在家左右,到年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在各级政府备案的博物馆达到了家。

黄海妍也注意到了持续高涨的增速。

从年开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观众访问量就已经超过万人次。近两年的提升速度还在加快,“年有万,上涨了9%,今年我们预测可能会在-万”。黄海妍的依据是,“前4个月的数据就已经达到了50万。”

但对于这股“博物馆热”,她显得格外冷静。黄海妍认为,本质上还是经济的发展的结果,客流的增长与整个旅游市场的增长类似,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并不是特例。

根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统计,年广州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23亿人次,同比增长9.2%。这个增速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客流增长率也相吻合。作为羊城八景之一的陈家祠,也是多数访粤游客不会错过的景点之一。同样从客源结构来看,也契合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游客秉性。“春节期间,我们80%以上都是省外游客,广州本地也1%多一点,国际游客大概在3%,十一黄金周,省内的游客占到80%,这可能也跟春节北方游客来广州过冬有关。”由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采取实名购票措施,对于游客人群的了解也更加具体。

另一方面,如果留意观察,会发现在国外博物馆里,中国游客的身影也一直不断增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年均万名游客,中国人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以上,而年接待量在去年一举过千万的法国卢浮宫,中美两国贡献了最大的访客量。

“来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以前没有去博物馆的习惯,现在博物馆变成了打卡的景点,大家都觉得要去博物馆。”黄海妍说。

尽管很难说清楚“博物馆热”多大程度上是公众对博物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不断涌来的人群所带来的挑战是真实的。

最直观的,厕所不够用了。”东苑是办公室,只有西苑一处卫生间,一到节假日就排长队,尤其是女厕。”

接待设施的匮乏还体现在陈家祠并没有配备相应的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也是刚建立起来不久,高峰时期排队入场的游客往往要到地铁口或者中山七路上去。尽管在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重新核定了日承载量,从原先的人提高到了00人,但黄海妍很无奈地指出,每年游客人次超过00的天数越来越多,今年春节期间,一度达到了多人。

“如果当天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肯定超过了00人。”接下来,黄海妍计划像故宫一样,通过网上预约售票来分流,“通常早上8点半到10点,和下午4点到5点这两个区间游客相对比较少,人少一些游览的体验也会好很多。”

在这个占地仅仅00平方米左右的院子里,除了常规的展厅之外,还有游客接待中心,文创天地,活动体验坊,一些无障碍的设施和第三卫生间等景区必要的基础设施。黄海妍希望能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工作量。

在我们采访一开始,黄海妍就描述了她的一个普通工作日是如何度过的,除了管理者通常需要应对的各类会议之外,她还分管展览和保管工作,这意味着在策展布展期间,她会格外地繁忙,而库房清点工作也恰好是这两年的重点之一。不过她打趣说道,“可能陈家祠的清洁工才是最辛苦的。”

事实上,在这个游客并不算多的工作日上午,我们也留意到,园内的好几位清洁工一直蹲在地上,清理着石板缝中的青苔,“今年的雨水尤其多,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青苔,游客滑倒了就又要出问题了。”

黄海妍表示,增加安保和清洁人员已经迫在眉睫,她还希望能够在馆外争取到一些公共卫生间和停车场,“预算和场地都很受限,我们只能在这个小天地里尽可能做到精致。”

与公众对话

面对激增的游客,黄海妍表现得格外冷静的另一个原因,或许在于陈家祠的名气太大了。

“之前有朋友介绍一个人过来找我,说来看看我们馆,结果等了一上午不见人来,到下午他打电话说没时间来了。然后我问他上午去哪里了?他说上午去了陈家祠。”

这听起来像是段子,却是令黄海妍感到最尴尬的一次。

事实上,早在年10月1日,以陈家祠作为馆址成立的广东民间工艺馆就正式对外开放了。但在黄海妍看来,公众对于博物馆的认知一直比较淡漠,“年我们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后,业内对我们馆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了,但确实路还很长。”

在黄海妍看来,不断增加的访客量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人冲着博物馆来这里”。在这样一位老博物馆人的眼中,最重要的身份依然是博物馆,行使的职能、发挥的作用还是要在博物馆的方向上去努力。

如何向公众解释馆藏,而不仅仅是单调的物件展示,或许是摆在眼前最重要的难题。

黄海妍说,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藏品的清点和整理,而这是一件需要持续进行的事情。“你要把藏品清点好,把里面承载的信息整理出来,然后才能拿去展示,才可能讲好故事,然后再做好教育。”

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对于藏品的认识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些内行博物馆人所期待的层面,但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欣赏”。黄海妍不愿意陈家祠仅被视为到此一游拍照打卡的景点,她希望与公众发生更多的联系,能让他们在离开的时候,能够更了解和认同博物馆的工作以及它的价值。

除了常规的策展活动,在博物馆的官方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