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我的海口行,海口有海南省博物馆和海口市博物馆,当然,海南省博物馆规模更大,看点更多一些。
海南省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展厅面积平方米。海南省博物馆的展馆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于年11月15日建成并开馆,二期于年5月18日二期全面开馆,凭有效身份证件进入博物馆大门后,右手边是一期展馆,而面对的比较新的建筑,就是二期展馆了。
本图为直接进入了入口正对面二期展馆内,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组织下准备入内参观,孩子们的出现让这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海南省博物馆的展览以“南溟奇甸”为展览主题,策划出由三大基本陈列:“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方外封疆——海南历史陈列”、“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两个专题陈列:“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陈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和非遗“四个一”:“琼工坊——海南传统手工技艺陈列”“琼肴街——海南饮食文化陈列”、“琼崖村——海南少数民族非遗陈列”和“琼戏台——琼州表演艺术陈列”组成的完整展陈体系,将明代理学名臣丘濬《南溟奇甸赋》中描绘的海南奇景真实呈现,跃然于公众眼前。
一期和二期展馆,一度把我弄糊涂了,我进入的二期展馆的展厅是从10号展厅开始的,我赶紧去咨询台咨询,如何从1号展厅后开始参观。咨询台工作人员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她说1—9号展厅在隔壁的一期展馆内,一期和二期并不需要按照顺序参观,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大厅里的叫做“南溟子”的导览机器人,引起了这位女游客的好奇,她俩玩了好久。
跟着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从第10展厅开始参观吧。“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通过南海海域重要的沉船考古发现和丰富的出水文物,重现历史上兴旺发达的中西海上贸易盛景。特别是西沙群岛发现的“华光礁I号”沉船遗迹和遗物,是中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是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的里程碑。
该展厅前言中写道:南溟之浩瀚,舟船往来。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期,环南海沿海居民已经航行于南海之上,穿梭在南海中岛礁之间,有了早期的渔猎和航海活动。他们滨海而居,因海而生,创造出了内涵丰富的南海海洋文明。海南岛西部北部湾近海渔民从事着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煮海晒盐等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他们接受着海洋的馈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渔家生活写照。海南岛东部远洋渔民远赴南海诸岛礁,并予以命名,世代以此作为传统作业渔场,成为开发南海的重要见证。而一艘南宋沉船“华光礁I号”的发现,更是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航海之光,书写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之历史篇章,追溯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源远流长!
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在浏览电子阅读器,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他们的下面就是巨大的南宋“华光礁I号”沉船。为了能让参观者更为直接地了解“华光礁I号”,同时展示修补复原工作,这里专门设立了半开放式文物修复空间,遵循“边保护、边展示”的原则,向观者展出船体和文物。
这就是上图孩子们俯瞰画面的一部分,“海底世界”生动还原了水下文物挖掘前的场景及周边海洋环境。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部,利用仓储式的展陈方式,同时展出修复前和修复后的文物,场馆内还设有文物修补的互动体验。
《方外封疆——海南历史陈列》采用新角度、新层次、全方位展示海南历史发展沿革和人文变迁,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和文物展品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海南岛从40—60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到海南岛民国时期的漫长历史发展变化,带领观众纵览海南历史发展全貌。
丰富的展品,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认真地参观听讲解。
一向肃静的博物馆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连下楼梯都在蹦蹦跳跳,博物馆里也变得充满生气。
孩子们显然更喜欢实景、模型、雕塑、创作画、视频、动画和观众互动触屏等等,这些直观的展示方法,互动小游戏前,孩子们争相一试身手。
让我们的小小讲解员闪亮登场,看看这站姿,就说标不标准?
请教了一位带队的老师,原来今天是海口某学校的“博物馆日”,其实这个“博物馆日”并不固定,高年级的学生充当讲解员,为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讲解。
这里还有考核的项目,孩子们对考核结果“如临大敌”。
参观完毕后,一层的大厅里就成了欢乐的海洋,老师会组织同学们拍照留念,可是这些小家伙们太活泼了,好好照张相,似乎并不容易。
到了午休时间了,跟着孩子们轻快的步伐走出博物馆。借用郭德纲先生的一句台词,“不想当厨子的士兵,不是好司机”,也说一句,“没有孩子们的博物馆,不是好课堂”。从博物馆出来,要去五公祠看看了,待续。